笑谈最最最八股
仔细想,历史的时光逝去六七十年了,难道今天就没有“党八股”了吗?呵呵,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也看看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居于此,我们重温一下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看看什么是八股、八股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有那些危害呢?美吖格笑谈最最最八股咯!
八股文是中国封建皇朝国考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也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科目,可是它内容空洞、固定形式而玩弄文字游戏,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要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应试者只要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义就可以过关。在抗日战争前后,大量学生和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涌入延安,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可是却没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精神实质,却以“文化人”自居,这些人在写文章、发表演说或者做其他宣传工作的时候,对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和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也和八股文一样,甚至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却故步自封,对中国革命产生极大危害。成为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自以为是的代名词,毛泽东就叫它为“党八股”了。
毛主席给“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我们再来扩展一下:为什么叫八股文呢?就是每篇文章都按照特定的格式和字数要求构成,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来构架文章,所以叫八股文。我们认识八股文更多是从 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开始的,其实八股文也是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产生的,是王安石认为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而不切实用才改革的“一律改试经义且文体并无规格”的新文体,最初可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到了成化年间经御用文人俗套规定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并一直沿用,在明中期泛滥直至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才被彻底抛去和废除。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历史是一面镜子,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不但文章里演说里有党八股,开会也有的。“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假使每处每回无大无小都要按照这个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党八股吗?在会场上做起“报告”来,则常常就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会是常常从早上开到晚上,没有话讲的人也要讲一顿,不讲好像对人不起。总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例如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会将起军的。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