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与需求的关系
————-泛谈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别以为这样的问题脑残啦!通俗地讲:“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的命题实际上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 鲁迅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工作也就是生存的方式和手段。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于是,上班是人们必须满足的需求,所以,从根本上讲,上班或工作是人们需求的一个方面。法律层面,工作是一个人起码的基本权利不容武断侵犯和剥夺!马克思把生产力水平低和存在剥削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被克服后,在生产力水平极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产品可以按需分配的条件下,劳动就是自由、快乐、幸福的一种活动。这时候,劳动才可以成为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体现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劳动成为自由活动的代名词。在这个意义上看,劳动才最后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再此之前呢?
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于是大部分人工作首先是为了保证一日三餐和赡养家庭成员。其次,由于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加上千年文化中固有的财富积累和继承观念成为人们加班加点工作的理由。最后,为了也富且贵而追逐财富是人的本性, 往往当工作的薪水足够维持日常生活之需,还有那么多人加班加点、停不下过度操劳?当然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也为了某种层次的成功嘛。一句话,为了生活而拼命工作、赢得应有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经成为最主流价值观。
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做他并不喜欢的工作是正常的;但当一个人很富有,完全没有必要工作却还做他不喜欢做的工作就不正常了。然而,许多富有的人却不辞辛劳地做着他并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是道德上的要求。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并相信工作是一种美德,这种观点是无害的。虽然工作对生存来说是必须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多。 因此,工作也是为了社交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交活动,否则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所以对于满足了生存需要的人而言,社交活动则是其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对习惯于工作的人而言,或者对习惯于社会公认生活方式的人们而言,工作是生活的唯一目标。对大多数人而言,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社会所界定的一种模式,其实是一种从众的无意识行为。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带给人的重压往往有违人的健康和本性,所以所谓的社会标准,比如对个人成功的评价,对物质的追求和认可等在很多时候与人性的自由发展背道而驰,也就很不人性化!当劳动方式变得越来越紧张,当人不得不成为社会历史条件下一台高速运转的大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之时,我们已经无暇顾及生活的根本意义和工作的目的————–简单地说,工作是我们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之间的桥梁。只有工作,人才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就像经济的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拼命工作能带来物质利益并非刻意让我们幸福感成倍增长!
幸福感?需求满足后的惬意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社会的和谐才能确保社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有关人的需要理论可以得出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的理论与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的根本动机就是正确引导人们在看待中国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过程中,认真看待“社会需求”,努力完成“社会需求和谐”并通过“社会需求和谐”的理论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阐述了社会需求的含义和社会需求的特性,进而可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和谐理论。其次,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为指导。在明确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与建设途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需求理论与和谐社会建构间的关系并针对针对性提出问题和应对策略已成为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必要———对当前历史时期而言更为必要!最后,社会需求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社会需求理论对和谐社会建构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推动当前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加深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巩固和提升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满足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
社会需求的根本是人的人的基本需求,在《管理学概论》这本书中,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呼吸 ◆ 水 ◆ 食物 ◆ 睡眠 ◆ 生理平衡 ◆ 分泌 ◆ 性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人身安全 ◆ 健康保障 ◆ 资源所有性 ◆ 财产所有性 ◆ 道德保障 ◆ 工作职位保障 ◆ 家庭安全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社交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友情 ◆ 爱情 ◆ 性亲密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自我尊重 ◆ 信心 ◆ 成就 ◆ 对他人尊重 ◆ 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从公司的角度讲就是在我们公司的被承认的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公司的认可)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 道德 ◆ 创造力 ◆ 自觉性 ◆ 问题解决能力 ◆ 公正度 ◆ 接受现实能力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由此可看,前两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最低级和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交需求是个体在社会上所获得的,这种需求和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和家人度过的,而是在工作中和同事们一起度过的(在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自我定位),但这不是我们所重点关注的,而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毕竟,芸芸众生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那么,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尊重需求”。作为老板(领导)则必须要敬重员工的“尊重需求”!否则你只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咯!说白了离开特定环境你就什么也没有了,今天的一切貌似”权与贵“带给你某人生阶段的“特殊福利”而已!
最后还是总结一下吧:工作是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保证社会发展。所以工作既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大家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工作环境。要有纪律有自律,更要有尊重有人性!这才是“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的本质终结所在!